时间:2018-3-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古代名人与莆田龙眼的关系

潘真进

写过莆田枇杷,也写过莆田荔枝,现在到了龙眼摘收尝鲜的季节,就来说说莆田龙眼和兴化桂圆。

莆田龙眼也叫兴化桂圆,又称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等等。从古到今虽然有这么多的别名,但“龙眼”是最通常的主要名称,并且在历史上有十几位名人谈到龙眼。

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后的汉代。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写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说的就是龙眼树和荔枝树。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草木经》有这样的记载:“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记载说,“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可见龙眼的栽植历史已有二千多年。

龙眼不仅始于汉朝,也是古代的重要贡品。《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十二本……龙眼、荔枝、槟榔、橘子皆百余木。据史书记载,三国初年,魏文帝曾下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又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

而有关莆田龙眼的史书记载更多。“文章初祖冠闽中”的唐御史黄滔撰写的《黄山黄岩寺碑铭》记载到:“莆田东峰庙早有龙眼栽植,迄唐乾宁二年(),仍见‘嘉树比桠’。”据记述,莆田县东峰庙当时已有龙眼栽培和加工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如高接换种、小苗嫁接、品种选育、桂圆干加工等。可见莆田在唐代就已有龙眼种植和桂圆加工。

唐宋以后,莆田境内龙眼的栽培日益繁盛,北宋名人黄庭坚在《涪翁杂说》中载:“龙眼唯闽中及南粤有之”,这里闽中即指莆田。苏颂《图经本草》也记有:“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还写有赞颂龙眼的七绝诗:

绝品轻红扫地无,

纷纷万木以龙呼,

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对龙眼有极高的赞语:“闽越人高荔枝,而下龙眼,吾为平之荔子,如食蛑蝤大蟹,所雪流膏一啖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齿久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蛑蝤也。”

到明朝后,莆田境内龙眼的栽培更盛。明代由镇守太监陈道监修,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记载:“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枝才过,龙眼即熟,……兴化府郡人植之亦多。”这里兴化府就是现今的莆田市。

明代全国著名的莆田籍大艺术家宋钰在《桂圆诗》中有详尽描写:“圆若骊珠。赤如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多种功效,不可枚乘。”宋钰还写了一首赞美兴化桂圆的五绝诗:

外衮黄金色,

中怀白玉肤。

臂破皆走盘,

颗颗夜光珠。

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载:“其品不一,龙眼是其中者,有一种最大者呼‘虎眼’,一种最小者呼‘鬼眼’,又有并蒂而生,一大一小俗谓‘鸡母引鸡子’,北人不复识别,总呼曰‘圆眼’。”明代的徐勃《荔枝谱》(年)和邓道协《荔枝谱》(年)都有关于龙眼用嫁接繁殖的记载。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也有记述龙眼和桂圆:“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历史上龙眼还有与皇帝有关的事例。据明代莆田名人周瑛、黄仲昭编撰的《兴化府志》记载,年,宋徵宗即位的次年八月,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无策,恰逢兴化进贡龙眼到京,皇后品尝,顿觉生津,再食能吞食行走,皇后玉体康复,徵宗大悦,赐予“桂元”美名,并称龙眼超众果而独贵,卓绝美而无俦。其实,龙眼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详细记载:果实能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核:“主如狐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龙眼的栽培和品种在史书上也有记载。清初的周亮工《闽小记》和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而且沿用至今。郭伯苍《闽产录异》对龙眼的品种有详细记载:“又有红核子核红,实稍小,肉亦满溢,兴化所产名兴化三、兴化四,肉皆薄,……”由此可见,莆田很早就注意到龙眼栽培品种的选育,古时栽培的品种中就有福眼、兴化三、兴化四等品种,其中福眼品种系“虎眼”的谐音转化而来。

龙眼属无患子科。常绿乔木。春末复初开花,八月实成,形圆如弹,壳淡黄或褐色。肌肉白,透明而有浆,较荔枝为薄,纯甜无酸,纤维少,果味绝佳。性喜温湿,寿命最长可达四百余年。龙眼树用播种、嫁接、压条及扦插等繁殖方法。龙眼树全身都是宝,树冠繁茂,扬花时期蜜蜂采蜜,可酿成营养药用极高的龙眼花蜂蜜;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园干肉等,用干燥果肉入药,功能补心脾,养血安神。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根干可提栲胶。龙眼树木质坚硬耐久,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造船等的原料,尤其可以雕刻成各种精巧龙眼木质或龙眼根雕的工艺品。

碧叶衬龙眼,十里流金黄。在莆仙大地的村村落落,甚至一些人家的庭院里,都可以看见葱郁的龙眼树。木兰溪两岸气候温和,雨露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尤其是龙眼主产地莆田华亭的桂圆,成为我国桂圆的佼佼者,“兴化桂圆甲天下”也一直流传至今。

兴化桂圆与三位状元

明代以来,莆仙人在宁波、上海等地设立桂圆行,把兴化桂圆转销到大江南北乃至国外,从而确立了“兴化桂圆甲天下”的良好声誉。

桂圆干富于营养,具有养血安神、补心益脾等功效,是体虚贫血产后养身的滋补佳品,用优良品种“乌龙岭”焙制成的桂圆干,尤为名贵。兴化桂圆干按照龙眼品种规格大小不同,有大三元、三元、四元、五元、中元、砂珠之级别。其中规格最高、等级最好的称为“大三元”、“三元”。

全国有许多省份产桂圆干,四川最大的桂圆干叫头元,两广地区最大的桂圆干叫大元,为什么我们兴化把等级最高的桂圆干叫大三元呢?

笔者查了些史料,并找一些民间人士聊询,对兴化桂圆干规格名称叫法的来源有了探微式的说法,那就是与宋朝兴化地区的三位状元有关。

公元年、年、年连续三届的科举殿试,三位状元公全是兴化人!“兴化人连中三科状元”的壮举成了家喻户晓的喜讯。这种历史罕见的现象,使得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知道了兴化军兴安县这个地方。

这三位状元是当时兴安境内的萧国梁、郑侨和黄定。萧国梁,字挺之,南宋乾道二年()殿试擢进士第一,即状元。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漳州,卒于任上。郑侨,字惠叔,宋乾道五年()考中进士,廷试时有司奏郑侨策论第二,孝宗阅卷后认为文章立论奇特,因而提拔为第一,即状元。官授著作郎兼国史院实录院属官、镇南军节度使判官、太子侍讲,知福州,升给事中、金国贺正使。后升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历三朝而皇帝恩宠有加,后以宁宗赐赠观文殿大学士名义辞官,死后封赠太师。黄定,字泰之,年因策论恳切直爽为孝宗赏识,钦点状元。授潮州知州,后加授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首席长官,有《文集》二卷、《凤城词》一卷行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其传略。

萧、郑、黄三位状元,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人在兴安县大樟溪溪南建“联奎塔”、“三元祠”以纪念祭奉之。在莆阳溪顶等地区也建有三元社。“兴安”在历史上只是短短的县、州各一年左右,但兴安县连中三元的盛事,让后世人以各种形式祭拜之。甚至连海外各地的莆田人在迁居地都建有“兴安会馆”,以兴安人为自豪。

如今华亭境内的濑溪三元社、后山安福社,以及西湖、园头、万坂等十多个乡村的社公祠所奉祀的,与永泰县城的三元祠一样三位并祀。有的分社各祀,如西湖村奉祀萧国梁,后山村奉祀郑侨,园头村奉祀黄定。

也许是由于一郡百里七年三状元这种空前绝后盛大喜事,所以将品质甲天下的特产桂圆干中的极品桂圆干称为大三元,上品称为三元。也可以这么认定:萧、郑、黄三科连冠,以“三元”取名寓意大吉大利,将最高等级的桂圆干命名三元,依次类推而名四元、五元。其实,现在的莆田地区已形成了一股浓厚的三元文化。为何女人分娩“坐月子”期间,要吃几斤兴化桂圆干?除了桂圆干本身有滋补药用外,其习俗背景是:婴儿随母亲共享用蝉联三科状元命名的极品桂圆干之后,期盼长大后能大福大贵,像三位状元公那样光宗耀祖。另外,莆仙地区每逢喜事,如结婚、乔迁等,其习俗中均有把桂圆干和花生、红枣等串结成串,挂在门窗上方,以避邪恶,迎富贵。这不也说明三元文化的传承吗?









































治疗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