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应激过程中,身心系统的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下降,但非疾病诊断状态,这种状态通过自我调整可以转化为健康状态,但长期持续存在可转化成疾病状态。 亚健康目前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指标,易被人们所忽视。亚健康发出的警报为:不伴随明显病症,但可出现长时间处于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尤其是处于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群更应警惕。 一、亚健康的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研究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他指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健康为“第一状态”,患病为“第二状态”。而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通过运用现代仪器和方法检测未发现阳性指标,或仅有部分指标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随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第三状态进行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概念,诸如潜病状态、亚临床状态、亚疾病状态、临床前态、隐匿状态、诱病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次健康等。如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人提出了半健康(或称半疾病)的概念。其后不久,半健康一词即被未病一词所代替。目前,日本已有专门的未病研究机构。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提出了“亚健康”概念,指出:“亚健康就是既不健康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也是一个独立阶段。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混杂难以区分”。 亚健康人群分布无明显区域性,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国际医学研究热点之一。有专家预言,亚健康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目前我国卫生部对10个城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表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总人口的48%。而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患有疾病的人也只占20%,其余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大多数的年龄在18~45岁之间。 二、亚健康的主要症候表现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①身心不适感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亚健康人群特征可归纳为一多三少,即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这种状态具有个人无意识、社会不承认、医学不确认及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等特点。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可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感冒、眼部干涩等,多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多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三、亚健康产生病因及发病机理 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造成亚健康的因素一般有: 1.过度紧张和压力 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可引发急慢性应激,损害心脑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机体经常摄入低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导致机体不能及时吸收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致使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影响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严重者可产生情绪抑郁、心慌乏力、视物模糊、低血糖、昏厥等症状。 3.心理因素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的情绪经常处于一种持续紧张状态,以至于心理过分劳累,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失衡等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伴随乏力、出汗、腰酸腿疼等症状。 4.身体过度疲劳及老化 由于现代工作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身体过度疲劳造成精力、体力透支;另外机体各个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减退,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降低,进而出现身心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5.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前期 在疾病发生前,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如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类似于亚健康状态。 6.环境的污染 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大城市汽车尾气、灰尘、空调等,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人们吸入了不新鲜的空气,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之一。 四、亚健康与中医体质 中医体质医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机体的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方面。一般将人体体质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包括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和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等,可称为生理体质。二是个体受病邪作用时发病倾向性,它包括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机体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病证的易转性等,可称为病理性体质。其中亚健康中的中医体质既包括生理体质又包括病理性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阈值也各不相同。病理性体质的形成正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或气血亏损,或气血瘀滞,或有某些病理性产物的积聚,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有趋向性及易感性。因此,机体在受到致病因素刺激后,是否形成亚健康状态,形成后能否发病,能否自行向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质类型。 在我国最早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五行归属论述了“金、木、水、火、土”五形人,五形人各具不同的外貌、人格及心理特征和对疾病的易感性;《灵枢·通天》按阴阳含量的多少有“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络的功能状态分类等等。继《内经》之后,张仲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论述;《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则按形态特征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灵枢·寿夭刚柔》及《灵枢·论勇》提出按性格特征体质有刚柔、勇怯之分;此外还有按营卫气血、脏腑经医体质理论。《伤寒杂病论》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虚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湿家等类型,主要体现了临床病理性体质的认识。 目前王琦进一步在原来体质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即正常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1.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4.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5.痰湿质(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质(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7.血瘀质(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8.气郁质(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特禀质(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由于亚健康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指标,所以就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医学治疗,大多采用安慰剂法。但是,如果将其与中医的体质学说结合,按照中医体质的辩证对其进行诊断,并应用中医药知识进行治疗,确实有一定的疗效。研究中也发现,体质与亚健康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关联现象。主要表现在:在亚健康人群中,体质类型存在着差异性,对亚健康状态结果做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受体质因素影响的许多疾病在病前多存在前或潜临床阶段,如研究发现中医的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生理性瘀血质可存在于病前期、病瘥期及病间期,具有潜在病变倾向,在各种诱因作用下,易发生瘀血证,属于亚健康状态,而瘀血质的这种潜在病变的倾向,有发生中风、胸痹等疾病的可能。亚健康状态有其生物学基础,肝郁质、紧张质者常易忧郁、发怒,这类人血中肾上腺素浓度偏高,过多的皮质类固醇可抑制细胞免疫(T细胞减少、淋巴因子合成障碍)和体液免疫,使补体活性下降,致神经介质、激素诸因素失衡,而产生免疫功能失调,故此类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属郁证范畴;体质与生理和心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如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多半兼有不良的精神情感活动,而生理上、身体上的失调或虚弱加剧,又每每伴随着精神上、情感上的失调或异常加甚。 五、亚健康的防治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但若通过积极调治也可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并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才是中医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所使用的方法也多为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及气功导引等。 1.治未病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理念奠定了中医学预防思想的理论基础。正好也与亚健康的防治相吻合。 中医学对“未病”的认识大体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①无病:即健康平衡稳态。采取的措施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讲究顺应天时,调和阴阳;积精全神,保养精气;饮食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形体运动,气功导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②病欲发而有先兆。《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很明显,种种发赤,就是未病(亚健康)的症状(证候)。这也是亚健康白癜风终于治好了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