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无非是两种类型,一是靠打仗,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建立国家,比如秦、汉、明、清这些朝代的创建;二是靠兵变,当朝的权贵逼迫皇帝禅位,改朝换代,比如曹魏、西晋、宋。 依靠兵变来夺取政权的,往往要绞尽脑汁,编织一个合理的篡位理由,最常见的要数“清君侧”,最戏剧性的,当属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宋朝。 混乱的五代十国 “黄袍加身”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末期。公元年到公元年,中华大地进入了纷争不断,朝廷政权朝生夕死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之中,北方政权历经了5个朝代,被指五代;南方土地诞生了10个小国,被指十国。这些政权之中,称王称帝的一共有56个之多。 赵匡胤的崛起 后周(为了区别以前的朝代,五代中的朝代都加上后以区分,如后汉、后周),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朝代,传了三代皇帝。其中第二个皇帝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皇帝,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并且不断开疆扩土。而赵匡胤在跟随周世宗不断的征战中,也开始慢慢崛起,从禁军的低级军官一直做到指挥使。 后周世宗在位第六年,突发疾病,身体每况愈下。预感到时日无多的他,开始为后继君主进行人事任命。因为继承人梁王柴宗训只有七岁,周世宗和宰相范质为防大臣居功自傲,皇权旁落,便着手处理一些战功赫赫的老臣。 将当时的大将张永德调离京城,前往澶州任节度使; 将禁军的最高将领李重进调往扬州任节度使。 至此,军中威望最高的两个将领被调离了权利中心。处理了老臣之后,还提拔了一些新人,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新帝继位后,赵匡胤被赐开国侯,任归德军节度使。 陈桥兵变,赵匡胤的演技 周世宗为新帝的一系列安排,本意是让功劳卓著的老臣失去篡权的条件,同时通过提拔一部分新人,为新帝培养一批忠心的支持者。可惜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操作最终为赵匡胤陈桥兵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公元年,赵匡胤指使他人谎报军情,称北方有紧急军情,诱骗宰相范质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命赵匡胤率军北上抗敌。赵匡胤带着军队开拔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南),发动兵变,将士们将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欲拒还迎”几番推辞表演后,安心的穿上了龙袍,并嘱咐士兵们不要伤害后周的太后、皇帝以及大臣们。 很快,赵匡胤率军控制了京城,进入皇宫面见少帝,并向宰相范质表明:不是我想当皇帝,实在是部下们硬逼我做皇帝,你看,这龙袍还是他们硬给我穿上的呢。此时一旁的赵匡胤心腹罗彦环趁机拿刀威胁范质:我们这些做部下的,今天一定要让赵匡胤坐上龙椅。最终范质妥协,周恭帝退位,赵匡胤兵变成功建立大宋,是为宋太祖。 黄袍加身,学来的一招 赵匡胤陈桥兵变,在文化史上还创造了黄袍加身这个成语,后世皆以黄袍加身比喻夺取某种权势。但是其实,黄袍加身也并非赵匡胤首创。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在篡位夺取后汉政权时,也上演了类似的兵变,只是郭威起兵较为仓促,临时以黄旗代龙袍,而赵匡胤准备充足,事先就准备好了龙袍。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戏码,便是从郭威处优化而来。 小结 郭威黄袍加身从后汉夺取了帝位,建立后周;没想到数年之后,赵匡胤依葫芦画瓢,陈桥兵变也来一次黄袍加身,赶下了后周的皇帝,建立了宋朝。随着宋朝的建立,南北逐渐统一,五代十国最终落下帷幕,赵匡胤凭着学来的篡位技能笑到了最后。 要论表演皇帝哪家强,宋太祖赵匡胤绝对可以榜上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