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槟 榔
在海南众多经济作物中,不得不说槟榔(Arecacatechu)。槟榔属棕榈科,其起源已难考证,但根据近缘种的野外分布,推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尼的西里伯斯岛或为其起源地。 槟榔 本属由植物学家林奈年建立,是棕榈科模式属,有50多种。槟榔的果实也称为槟榔(果),生吃和干吃皆可,是一种重要的兴奋剂,仅位于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之后。除槟榔外,本属其他的部分植物也可以当槟榔食用。全世界约有2-4亿人吃槟榔,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其中,印度是世界上食用槟榔最多的国家,有30%的人群食用槟榔;中国吃槟榔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湖南、海南以及台湾三地。其中台湾地区约有10%的人群食用,海南有30%的人群食用槟榔,而在湖南的湘潭地区食用槟榔的流行率高达80%,足见大众对槟榔的喜爱。 三亚槟榔、橡胶、香蕉种植园 槟榔在中国的栽培约有年历史。如西汉设置的南海、交趾、日南等九郡,就包括海南、越南等槟榔的产地。汉武帝破南越后,槟榔曾作为奇花异木移植到关中扶荔宫种植,其中的“仁频(bīn)”,就指槟榔。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已从植物学角度对槟榔的生长特性和食用方法作了考察:“槟榔若荀竹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无花而为实,大如桃李。剖其上皮,煮其胃,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 槟榔林 槟榔在海南的栽培历史也很悠久。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海南岛最初只在五指山附近种植槟榔,且规模较大,当地居民获利良多。后各地槟榔商贩络绎不绝,广州官司每年槟榔税收就达数万缗(mín)。到明清时期,槟榔种植范围已向四周扩展。如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槟榔,产琼州,以会同为上,乐会(上述两地今属琼海)次之...会同田腴瘠相半,多种槟榔以资输纳,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岁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海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槟榔种植区和槟榔输出地,并打入了国际市场。 三亚报龙林场一带的槟榔园 由于易于管理,槟榔种植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海南农业的支柱。年海南省的槟榔种植面积达4.27万公顷,总产量达5.5万t,产值达10亿元以上,在海南省的热带经济作物中已跃居第2位,仅次于橡胶。但长久以来,岛民烧砍天然次生林用以种植槟榔,使海南次生林面积急剧缩减。凭借优美的姿色和多种药效,槟榔成为著名的伴人植物。在海南,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必有槟榔树,或者说凡是槟榔生长的地方,就是靠近人烟之际。槟榔、村庄和岛民形成了亲密关系。对于岛民来说,种植槟榔,更多是一种情感寄托:把槟榔种在房前屋后,不仅可以适当宣示自己的领地,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岛民以这种方式图得心安。 庭院中的槟榔,海南乐东 从文化背景来看,岛民对槟榔的喜爱不算无端。首先,槟榔与“宾郎”谐音。而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粤语中“槟榔”与“宾临”同音。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这种称呼蕴含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意味,加之中国人好客,接待来宾向来尊重,酬答客人自古讲究,这种寓意就易于接受。如嵇含在《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如邂逅不设,用相嫌恨”,由此可见一斑。其次,“槟字从宾,榔字从郎,言女宾于郎之义也”,寓意夫妻相敬如宾。岛民认为,槟榔无柯,树干笔直,树身浑圆,有“一心一意”、“婚姻和美”的美好寓意,因此在海南有“送槟榔”为聘的风俗。另外,由于槟榔中含有槟榔红色素,生嚼槟榔会产生红色唾沫,而红色表吉利,因此,献槟榔寓含“宾临大吉”的意思。当然,槟榔最先只是岛民普遍喜爱的一种口食,先有嚼食的习惯,而后经过语言的谐音与人们的联想,才与民间婚俗、社交习俗等发生联系,由此逐步形成槟榔的食用文化。 处于采摘期的槟榔 那么,槟榔怎么吃呢?这点多有记述。如清光绪补刊本《琼州府志》卷五曰:“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相含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古贲灰即砺蚌灰也。”这里面有几个名词看似古奥,其实主要是指两种佐料。“扶留藤”的称呼很多,因此在不同地区使用的物种不尽相同,但应属胡椒属(Piper)的草质藤本。本属植物很多,并且都有辛辣味,但根据现在的使用情况和食用口感来看,属于槟榔蒌(蒌叶)的可能性最大。 蒌叶(Piperbetle) 另一个古贲灰,指牡蛎壳碾碎后的粉,其中含有较多的石灰质,可以中和槟榔碱,使口感变得柔顺温润。槟榔的另一种吃法是干吃,即干槟榔。王国全在《黎族风情》描述道:“把成熟的槟榔摘下,放锅内煮熟,然后切成两块,用藤片穿成一串串吊起晾干,长期吃用。...瘾大者,还要配上适量的烟叶。”干槟榔在市场上常见,也是湖南地区食用槟榔的主要方式,可以全年食用,避免了保鲜问题。半坡鱼在三亚英州一带就见过干活的农妇怀里揣着一包干槟榔。虽然年过古稀,但还是凭着仅有的几颗牙齿嚼吃槟榔,其食用过程潇洒大方,吐起口水一气呵成,谈笑间侃侃不羁,令人叹为观止。 海南槟榔摊,图片引自网络 槟榔与岛民的生活已然融合,但吃槟榔不算雅观,为什么呢?近代《海南岛志》上说得很生动,“食时将槟榔纵破为四,纳于口中,别取篓叶一片,涂以蚌壳灰浆,混而嚼之,随嚼随吐,流涎如血。若遇数人聚坐一堂,则地面可使尽赤...”。吃槟榔首先需加佐料,工序繁复,而吃槟榔的头一口,需要吐口水,导致大街小巷中出现大小不一的斑斑红迹,在车站附近尤甚。拉客的大叔大妈们乐此不彼,吃完一个接一个,加之有些人边嚼槟榔,还吐口水,又和周边的人攀谈,整个脸部表异常丰富,画面凌乱。由此看来,虽然吃槟榔极具地方特色,的确有损城市形象。但岛民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天生放荡不羁的个性,可与此不管。 海南乐东槟榔摊,图片引自网络 半坡鱼就曾经吃过一次鲜槟榔,结果半小时没有缓过神来。它的确有很强的刺激性,进入口后首先会刺激你的咽喉,瞬间有种窒息感,随后整个口腔有股辛涩感间杂槟榔的清香,约两分钟后明显有心跳加快,胃里微烧,血流加速,两颊发热,双腿发软的感觉,呈现酒后微醺的症状。因此,多数没上瘾的人,是难以接受生吃槟榔的,而瘾者享受这个状态和感受。为此,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嚼后写下“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名句。 撇开文化因素,岛民食用槟榔还与其自然地理因素有关。海南属热带地区,水木丰茂,潮湿地热,故有“瘴乡”之说。(瘴气就是指回南天引起的潮湿天气),久居其地,则有可能被湿热之毒和瘴疠之气所侵,已至患病染疾。槟榔作为四大南药之首,具有下气、消胀、健胃等功效,被用于日常嚼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地理与自然环境被认为是海南槟榔文化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另一个关于岛民嗜好槟榔的说法与“尚黑”的传统有关。海南原始先民以“黑齿”为美,女人牙齿不黑被认为不美,甚至有“白齿如犬齿”的说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南“男重烟丝女槟榔”,女性长期嚼食槟榔,则红潮登颊,唇丹齿黑,所以嚼食槟榔慢慢成了海南爱美女性的一种审美时尚。是否属实,或未可知。 槟榔园 吃槟榔对牙齿的磨损不算致命。近年来则不断有传闻说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癌高发,这对槟榔产业是致命的。岛民对此表示无奈和不解,他们郁闷感叹“我们祖祖辈辈都吃槟榔,从来没听过会患病”。由此不由想起,吃催熟香蕉会导致性早熟、食用折耳根将导致癌症之说。生活中一系列列险象环生的情景。而这些食蔬都是一个区域的特色或传统,您要说锁住他们的嘴那不是要命?难怪有网友反应说:“吃!癌症也要吃!”。 对于食物与致癌的辩述,研究者向来谨慎。因为这事吃力不讨好,如果你反常地说没有副作用,不会得到他人的拥戴,反而可能因此被攻击。这种辩述,没有人敢下结论,因为正反的例子都存在。其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体质都不相同。人的行为、饮食和移动性相去甚远,使得可比性大大降低。另外,说吃了致癌的食物将患癌症是不成立的,因为还要考虑到剂量:有可能一辈子的摄入量还达不到致毒量的几分之几。因此,关于食蔬致癌的话题,还是需要获得全面信息后自己判断,不能盲从或以此哗众取宠。 三亚夏耕,可见远处槟榔林立 槟榔作为岛名两千年来的口实,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还塑造了他们的文化。相见一笑递槟榔,可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得到认同。家居中的一棵槟榔树,是岛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精神依赖。这种依赖程度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迁有所改变,但将难以挥去。无法想象,如果海南没有了槟榔会如何,岛民不吃槟榔了又如何?如果这个习惯完全改变,可能意味着一种文化的缺失。因为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习惯。 参考文献: 1.谭乐和.海南槟榔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孙文刚.海南槟榔文化探析().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