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什么
近日,有媒体播报了槟榔致癌的新闻,此举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了重大影响,对槟榔产业造成极大冲击。笔者多年从事槟榔技术研究,在此不揣浅陋,就槟榔作一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使广大消费者对槟榔有一正确认识。同时,亦期望引起各方专家广泛参入槟榔的研讨,规范槟榔产业的生产技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可口的槟榔产品,使槟榔产业进入良性的、公众安全的发展轨道。先从槟榔是什么谈起。 1、槟榔 槟榔是生长在南亚、东南亚众多国家及我国台湾、海南、云南等地棕榈科槟榔树的果实,槟榔本质上是产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水果,槟榔市场运作时有鲜果和干果两大类原料产品。槟榔可食用和药用,食用和药用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属药食用源的产品。 2、槟榔的物质组成 槟榔所含的物质成分受槟榔品种、产地及产期影响较大,具体组成比例相差较远,但所含物质的种类大体一致。此处列举一例,仅供参考。 槟榔主要含(干基计): 多酚类物质(又称单宁酸、鞣质)约15%,脂肪(植物油)约14%,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果胶等),蛋白质,生物碱0.3%-0.6%,槟榔红色素,微量元素等。槟榔中所含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槟榔生物碱具一定的生理活性,能促进人体心律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精神兴奋。槟榔生物碱是嚼食槟榔后,面色潮红,心跳加快,头顶冒汗等生理反应的重要物质,也是槟榔具一定明确药效的主要物质。 3、槟榔的食法 槟榔原产南亚、东南亚一带,后引种自我国海南、台湾、云南等地,槟榔嚼食目前仍以南亚、东南亚一带为主,嗜食人口众多,槟榔的食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食法:鲜食法。此食法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海南、越南、泰国、缅甸、印度等地多以此法嚼食。此食法大致如下:取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洗净,剪去两头少许,取蒌叶(香料叶)涂上熟石灰(氢氧化钙)膏或煅烧贝壳粉膏(也是氢氧化钙)。再将蒌叶卷筒,将槟榔插入即可。石灰膏内可添加甜味剂和香精、香料等,也有将鲜槟榔剪开洗净,再在槟榔片涂石灰膏,将蒌花(香料)剪小片,取小片沾在槟榔片石灰膏上即可食用。石灰膏根据其添加佐料不同,分为白灰和红灰两种。第二种食法:槟榔核食法。此食法主要流行于印度等南亚国家,取成熟槟榔果核(槟榔的种子,中药别名叫花片),烘干、切片(几乎成碎屑状),加入烟丝、蒌叶干丝(或小片)、甜味剂、香精、香料、氢氧化钙等佐料,本槟榔食品,味辛辣刺激、劲道十足。世卫组织所说的食用槟榔咀嚼块,指的就是这种槟榔。第三种食法:槟榔壳干食法。此食法发源于湖南湘潭,现流行于湖南全省,影响至湖南周边省区。此槟榔制法大致如下:取鲜槟榔煮沸杀青,烘干成干槟榔。以此干槟榔为原料,在槟榔制作企业或作坊内,经潦煮杀菌、发制、闷香、烘干、切片、去核、点卤、装袋、封口等工序制成成品。在鲜槟榔烘干工艺中,采用蒸汽、电加热、或煤火加热烘干制得的干槟榔,表面青色,无或极低烟味,称青果槟榔。采用橡胶木为燃料烧火烘干,制的干槟榔,表面深黑,烟味浓郁,称烟果槟榔。湖南人口味重,嗜烟熏食品,遂流行烟果槟榔,省外以青果槟榔为主。以上介绍的三种食法,在各流行区域各有优势与特色,很多地域混杂多种食法,只是某种食法占优势而已。媒体提到槟榔致癌的说法时,普遍强调信源来自世卫组织的研究报告,但均未具体说明是哪一份报告,或是否涉及槟榔干果。世卫组织报告的主要观点是:鲜食槟榔中有蒌叶,蒌叶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因此鲜食槟榔具有强致癌作用;印度槟榔中含有烟草,烟草中的致癌因子是亚硝胺类,因此,这两种食用槟榔都有致癌作用。 而湖南槟榔一直都是食用槟榔外壳为主,从来不吃核,也不添加蒌叶或烟草等成分,槟榔加工过程所使用的食品调料等)圴符合国家标准GB-所允许的范围,所以不存在含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