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夏季不只有炎热,还有一样零食绝对是风靡了大街小巷,老少皆宜的高级食品,没错就是你最爱吃的冰淇淋,雪糕。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夏天利用冰来消暑了,他们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留到夏天用,或者自己制冰来消暑,在《礼记·月令》就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季节,江河之水冻结实了,天子便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又命人开窖取冰,同羔羊一起,拿到宗庙作为祭品参加祭祀。祭完了,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

(1)

唐朝时,京城出现了专门靠买卖冰块而发财的商人,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水结冰,根据这一发现,人们便开始在夏天制冰了。

《酉阳杂俎》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制作冷饮的方法。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更为繁多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比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

(2)

元代的古人更厉害一些,官府开始了冰淇淋的生产,商人甚至在冰中加入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十分相似了,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皇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淇淋,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使用。

还有多处官府冰窖每年伏日开始,到立秋日止,各衙门官员都能领到工部发放的冰票,凭票领冰,在官府衙门做事的官员可以凭票到官府冰窖领冰。

在民间普通民众既可以买冰也可以卖冰,而冰的来源一个是民间窖藏冰储藏的冬天的冰,这就是我们爱吃的最早的“冰淇淋”,其实更确切的应该称为“冰糕”,人们不但卖冰,还会卖冰镇食品,常见的冰镇食品有冰镇杏干、冰镇柿饼、冰镇酸梅汤等。

(3)

而在北宋汴京的冰店里还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这种甜品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完成啦。

说到冰淇淋的发明则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

运用硝石降温将奶凝结成冰的办法做出冰晶状“冻奶”,再往里加入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其实在古代除了吃冰淇淋,喝冰镇的冷饮,我们的古人还发明了“冰箱”,在周代设有凌人一职,其职责是在隆冬时节组织凿冰、藏冰,待到来年开春时用来制作一种名叫鉴的容器,鉴的外形就像瓮,古人把冰块放入鉴内制成冰鉴,再把各种熟食或酒水放入其中冷藏,冷藏效果跟现在冰箱的冷藏效果差不多。

周人常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后,诸侯、大夫等按爵位高低领取祭肉-牛肉、羊肉、猪肉等。因为祭祀所持续的时间往往很长,所以要想让祭肉不腐败变质,就必须发挥这冰箱的冷藏作用了,15世纪马可·波罗把制作冰淇淋以及冷饮的的方法带到了欧洲,才有了后来冰淇淋风靡欧洲的盛况。

夏季人们除了饮食这些冷饮食品,还有一个中国人历来忠实的养生方法那就是使用绿豆熬制的粥,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夏天这么热为什么我们还要饮用粥,

(4)

聊完这些夏季的美食,我还想聊一聊关于夏至的典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会利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了,一年之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

影子长度适中时为春分或秋分,由此确定出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所谓四季,是中纬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我国在传统上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划分四季的,而西方则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的,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属于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方法。

这两种划分有什么科学依据呢?首先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差异上来说,这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而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

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太阳高度角越大,就越接近直射,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越多;太阳高度角越小,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少,所以,四季的划分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5)

后来在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于历法中,从而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文位置,自此,二十四节气逐渐固定下来。

二十四节气将天时、气象与农业联系起来,对于农业社会的耕种收割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如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这些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同农业、畜牧业与人民生活一样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是: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晴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

(6)

立夏之后进入炎热的夏季,而夏至则是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和冬至节气一样,夏至也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气,因为这一天意味着一年之中正好过了一半,所以会举办一些活动庆祝。

比如会祭神祀祖,夏至时至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跛脚猫

夏至日这一天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些吃的习俗一代代传承给今天的中华儿女,使我们了解和学习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

古代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知识结构,实现多元启迪,引发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造福。

社会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忙得不可开交,不知不觉中已经离传统文化甚远了,跛脚猫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可以使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历经时空变换,却仍可鉴古知今的古代文化。

让我们一起传承古代文化,学习经典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复兴繁荣,感谢阅读,请支持原创。

参考资料《中华文化常识全典》作者谭春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