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到三亚游玩的小伙伴

一定会看到街上售卖的一些青色果子

在叶子里抹上白色的蚌灰或蚶粉

包裹着果子一并在嘴里嚼食

这种“奇怪”的果子

就是会让人做吐血状的槟!榔!

跟着编编一起去深入了解它吧

苏大文豪的槟榔情缘

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个大美食家,一生走到哪“吃”到哪。只是当他被流放到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岛时,在“吃”上就遇到些麻烦——“北船不到米如珠”,连米都很稀有,遑论佳肴;但这难不倒聪明又乐观的苏学士,他在海南“吃”出了野趣,也可以说吃到了“恐怖美食”。

东坡诗云:“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由此可见他吃过癞蛤蟆,也有很大的“嫌疑”吃过烧蝙蝠和“蜜唧”。何谓蜜唧?就是把刚出生的周身通红的小老鼠蘸点蜜,以筷夹之放到嘴里,听到“唧”的一声才算吃得正宗。

苏学士在海南岛上真正“缘习俗”而品尝过的“恐怖美食”,应当是槟榔。他在《食槟榔》诗中描绘过“北客”初吃槟榔时的惊恐之状——“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但嚼着嚼着忽觉又有些回甘:“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槟榔其实是“食疗”的绝佳药材。

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正宗的海南土著吃法,是将新鲜的绿色槟榔果切成片,配以折叠成三角形状、涂上蚌灰或蚶粉的“扶留叶”(俗称萎叶)。以此法嚼槟榔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面红气喘如醉酒一般,苏东坡曾调侃道:“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槟榔的绝妙之处不仅于此,古籍中还有这样描写: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饱能使之饥,饥能使之饱。由此不禁联想起苏东坡的人生际遇——他也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信仰的追求让他走上了一条自我放逐之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宦海沉浮,过分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一味沉沦也是否定自己人生价值,因此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中,苏东坡不断辗转于半醉半醒、半饥半饱之间。

槟榔的重要性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栽种槟榔已有年的历史。咱们陵水就是槟榔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嚼食槟榔会醉,故又称“醉槟榔”。海南黎族妇女嚼食槟榔,甚于男子嗜好烟酒。

槟榔的正确打开方式

槟榔有生吃、干吃两种。生吃,即把新鲜的绿色摈榔果切成小片,果肉和果核同时嚼食。干吃,即把果子煮熟晾干,保存起来供长期食用。

吃槟榔更有趣的是,不单食它的瓤肉,而与“扶留叶”(俗称萎叶)、灰浆(用蚌灰或石灰调制而成)为佐料一起嚼食,即所谓“一口摈榔一口灰”。先将摈榔果切成小片,取灰浆少许放在“扶留叶”上,裹住摈榔片放人口里慢慢咀嚼,享受三种原料在口中释放出的刺激。渐渐地满口殷红,两颊泛红,如同喝了醇酒一般。

此时口沫变成红色,再把口沫吐掉而细啖其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脸热潮红,谓之“醉摈榔”。槟榔瘾大的妇女,配上少量烟叶,又香又辣,如喝烈酒。

关于槟榔的爱情故事

关于槟榔,还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海南五指山下一个黎寨里,有一名叫佰廖的姑娘。她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会织美丽的筒裙,求婚者门庭若市。佰廖说:“我不爱谁家的财产,只爱对爱情忠贞的人。如果谁能把五指山的槟榔摘给我,谁就是我最爱的人。”众求婚者听后畏怯而归,只有一名叫椰果的黎族猎手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他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战胜了野兽和山蚂蟥的袭击,终于攀上了峰顶,摘回一束槟榔送给佰廖,与姑娘结为夫妻。

此后,当地人便把槟榔作为定亲的信物,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不可缺少,主人家会为登门拜访的贵客献上槟榔以示敬意。至今,万宁、陵水、三亚一带,在迎娶拜堂期间仍有散发槟榔给前来道贺的亲友嚼食的习俗。

  此外,海南人在交往中有用槟榔待客的风俗。凡探亲访友、劳作闲谈间,都会习惯地从衣袋里掏出槟榔,互相吃请,犹如请人吸烟一样,槟榔成了促使人际关系和谐的桥梁。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槟榔虽美味,但大家要注意卫生哦。

也要注意不要贪多,

还请小伙伴们文明吃槟榔

三亚、五指山、万宁、东方、保亭、陵水、乐东

大三亚旅游圈

投稿/合作请加







































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