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槟 榔
药名: 槟榔 拉丁名: SemenArecae 科属: 棕榈科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r干燥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 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采集地: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焦槟榔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植物形态: 乔木。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长达2m,光滑无毛,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不规则齿裂。肉穗花序生于叶鞘束下,多分枝,排成圆锥形花序式,外有佛焰苞状大苞片,花后脱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着生于小穗顶端,排成2裂,花萼3,花瓣3;雄蕊6;雌花大,着生于小穗的基部,无柄,具有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有宿存的花被片,熟时橙红色或深红色,中果皮厚,纤维质,内含大形种子1枚。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1月至次年2月。(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网) 呼和浩特最好的白癜风医院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