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月饼。但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里,除了月饼,还有很多传统中秋食品,正逐渐被人们给淡忘。今天小编盘点了这些或有着美丽传说,或有着美好寓意的中秋食品,希望您的中秋食谱上不再单调。 桂花米酒沪飘香 上海人中秋宴喜欢以桂花蜜酒佐食。因为他们认为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中秋喝桂花蜜酒,意为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据史料载,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曾经写下关于桂花的美句:"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其实,年前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代表着团圆涵义的桂花酒中秋饮用也成为了传统。桂花蜜酒呈天然淡黄色、酒质清新醇和、绵甜爽净,具有独特纯天然香味,为佐食之上品。而且,长期适量饮用,具有滋养、调理、养容、养生作用。 金陵名菜桂花鸭 金陵名菜桂花鸭是南京人中秋必吃佳肴。又名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负盛名,相传已飘香2余年。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八月桂花飘香,此时用桂花熬制而成的桂花鸭汤,不仅有桂花的清雅香气,还有醇厚的鸭肉鲜美,咸淡适中,能够起到美白肌肤、养生润燥,和胃生津的作用。另外,中秋佳节于酒后品食桂花鸭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相传桂浆此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莼菜鲈鱼游上桌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是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中秋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引人入胜。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其根、茎、叶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以秋莼为多为好。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当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不由思恋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在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还乡。自此,莼菜便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从古至今,莼菜美味令很多游子学人魂牵梦萦。大文豪白居易也写过"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住江东"之句。至明万历年间,莼菜鲈鱼烩被列为贡品,上献朝廷。 烟熏鸭子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最适合秋季制作,因中秋那时鸭子已长大,肥瘦适宜。清理干净鸭子,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后以卤水调制,加以香料、食盐、糖色等,即可烹制成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 中秋节四川人除吃烟熏鸭外,还有吃麻饼、蜜饼的习惯。麻饼是历史悠久的正宗川点。椒盐麻饼除了麻饼的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点外,配料中有花椒、食盐,成为纯甜、微麻、略咸的特殊风味。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合肥人张德胜被朱元璋任为先锋,为了筹办干粮特制一种大"金钱饼",叫麻饼,以饷水军,士气大振,击败元军。朱元璋闻讯后,称之为"得胜饼"。 南粤的多味月 以美食之乡著称的南粤,甜、咸、荤的、什、多种口味的月饼和糕点融合了老广的饮食智慧。不仅如此,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芋头、南瓜制作而成的芋泥、瓜浆等也是老广过中秋的美味。这无不与南粤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地理气候、农事生产有着很大关联。其中,中秋吃芋和以芋头祭拜祖先有个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公元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统治残酷,百姓惨遭屠杀。为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人"谐音,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成风,至今犹存。 贵州的干油酥 黔式月饼区别于广式月饼,它是用面粉、猪板油拌合而成"干油酥",置于糖稀、清水拌匀揉成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将馅料包入皮坯剂中,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烤制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形成黔式月饼。特别注意的是,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黔式月饼以黔式火腿月饼最为著名,光彩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 京味十足的"红白月"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自古以来以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为代表。自来红、自来白也叫丰收饼,以核桃仁、瓜仁、冰糖、青红丝及桂花等做料心,有红和白之分,故名"红、白月饼"。而提浆月饼的皮面是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据说,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是满汉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为"老北京"中秋特爱吃的食品。 在菜式上,北京人尤其讲究品尝醉蟹。相传醉蟹是由安徽作幕的绍兴师爷所创。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庄稼遭害,驱赶无方,师爷便向州官提议,鼓励百姓捕捉,并备好大缸和食盐、黄酒予以烹制而成。 山东麦箭 说到山东中秋美食,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据说,中秋节当天,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麦箭就是其中一种。 三晋的月牙月饼 出门在外的人要在这天黄昏前赶回来,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回婆家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这便是山西人中秋节宴请的隆重盛情。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其中,繁峙县有一种特殊的球形月饼,是当地农家的独特创造。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专门为孩子们打制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三秦的莲花状西瓜 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它作为解暑良品,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具有宽中下气、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且,吃月饼之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习惯,所以当今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 槟榔芋烧鸭 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主料:鸭1克 辅料:芋头克,青蒜克 调料:猪油(炼制)25克,料酒15克,盐10克,酱油15克,味精2克,豆瓣酱35克,大蒜(白皮)10克,淀粉(玉米)10克,花椒2克 制作方法 1、将净鸭去鸭头、颈、翅尖、脚掌,剔去大骨,斩成条; 2、芋头切成条,放沸水锅内氽两次; 3、炒锅置旺火上,下猪化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鸭条煸炒至浅黄色起锅; 4、再将锅洗净加入肉汤烧沸,捞出花椒和豆瓣渣; 5、放入鸭条、芋头条、姜、蒜、绍酒、盐、酱油烧至汁浓鸭软; 6、芋头入味时,加入青蒜苗、味精; 7、最后用温淀粉勾薄芡起锅。 小贴士 芋头:芋头忌于香蕉同食。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美丽、聪明、善良、勤劳。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八月十五,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两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对晋江深沪人来说,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吃糖芋。 那么,深沪中秋吃糖芋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吃糖芋习俗的历史渊源久远,是深沪人保留的一种中原旧俗遗风。中秋吃糖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闽南人喜欢说“芋仔芋孙”,人们就喜欢用芋?来形容团圆。有句俗语说‘八月十五吃糖芋头,众人护’,‘护’这个字和闽南语的‘芋’同音。芋头就因为象征团圆成了中秋等团圆的节庆日必吃的食物,而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是非常甜蜜的,因此就出现了甜蜜蜜的糖芋。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复方卡力孜然酊的价格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