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檳榔 (上)
台灣檳榔(上)老番癫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這是台灣早期民謠“採檳榔”開頭兩句(後面還有精采的),它破題就說明了兩個重點:檳榔樹很高以及檳榔是經濟作物,值得採。對居住在北方的兄弟們可能不熟悉檳榔吧! 檳榔樹是熱帶植物(有點像椰子和棕櫚,許多人分不清),南洋地區盛產,也難怪馬來西亞有一個洲叫檳城(檳榔之島),廣東、福建和台灣也生產。 據說南北朝時期就有檳榔這特產,李後主及蘇東坡的詞裡以及紅樓夢小說裡都有提到它(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原來檳就是賓,榔就是郎,它是當零嘴和宴客用的(就像敬菸一樣)。台灣古早婚禮時,檳榔是必備的禮品;而許多原住民祭祀時也一定有檳榔,所以檳榔已從本草綱目中的藥用植物進入到習俗與文化。 古早台灣不論漢人、平埔族(半漢化)及原住民都吃檳榔,但不風行,熱潮是從三、四十年開始的。那時候台灣經濟起飛,南北運輸繁忙。開車大哥,睏了、累了、無聊了,想解悶提神是合情合理的。原本藉助抽菸,但抽菸要取菸、點火、彈灰及熄菸,一不小心菸灰飛進眼睛,或星火燒了椅墊甚是困擾。而嚼檳榔方便又提神,於是檳榔業大興,產生了旺盛的食物鏈: 1.農地及山坡地大量種植檳榔,由於檳榔是淺耕性作物,護土保水性弱,台灣近年來經常有山崩和土石流,與它不無關係。 2.本地產量不夠,而政府又管制進口(嚼檳榔易得口腔癌,一度嚴打),機靈的貿易商用"種子"巧立名目打通關卡進口(商人沒有偽造文書,有司也睜眼閉眼說合法)。 3.滿街檳榔攤、滿地檳榔渣,造成了違建和交通紊亂,以及路面和景觀污染。 4.販買檳榔成為創業及就業好機會:花幾萬元台幣,架個小亭子,請兩三個少女就可創業;而稍具姿色的少女(不必有學歷),包包檳榔、賣賣檳榔,收入比坐辦公室的工友高得多(不必倒茶、掃地、送公文)。 5.商業競爭下,檳榔妹(西施)出現了!那是經濟學、行銷學、廣告學、市場學及情色文化的大結合。看倌,下章老番顛會詳說檳榔西施文化─────先多讀一些周邊知識。 吃檳榔有學問,它可以分為青仔、剖半、紅灰、包葉、雙子星等等。各有製作方式、價格及口味,沒時間一一細說。但建議初嚐試的以剖半和青仔為基礎,否則難以下口且會頭暈。 賣檳榔的有三種型態,一是沿街店面,二是公路旁小亭子,三是在餐廳和卡拉OK間游走的小販。店面及小亭通常設在高架道的上下出入口、碼頭、大工地、可停車的大公路以及夜市,聲色場所的附近。甚少在鬧市街道(地價高,警察會取締)及荒僻的小路(鬼才來買啊),要點就是勞工密集之處!(這正是嚼檳榔被視為次文化的原因之一。唉!想當年貴公子賈寶玉也吃檳榔呢!)。霓虹燈和看板是重要的,一來讓司機遠遠看見,二來要有煽情誘惑力,諸如:幼齒、大奶妹、伊媚兒、小阿姨、蜜桃、大劈腿、香香、momo(摸摸)、真壞戒等。我看過一間叫"褲溼啦"─────香港鹹溼片名導王晶應該請他去作製片。 總而言之,任何產業一旦與性掛上鉤,就有它的市場和罪孽。你想知道檳榔西施如何"賣"的嗎?下回分解。 P.S.採檳榔民謠後面的歌詞有:少年郎採檳榔,小妹妹提籃抬頭望,他又美、他又壯,誰人比他強?......她看到什麼了!聯想什麼了,美和壯是採檳榔的主要條件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