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食用槟榔的方法风格迥异,但却味中有味! 鲜果之食我国汉、晋古籍上都提到槟榔的食用,如:“槟榔,……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东汉杨孚撰《异物志》);“槟榔树,……其实也,味苦涩,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西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可见所述之法是相当古老的食用方法。扶留,又名扶留藤、蒌叶,别名蒟酱、青蒟、芦子、大芦子、槟榔蒟、槟榔蒌,常绿木本攀缘植物,属胡椒科,茎蔓生,叶子有巴掌大,果实有辣味。中医认为,蒌叶性辛、味微甘,温;可以祛风散寒,行气化痰,消肿止痒;用于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风湿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肿;外用可治皮肤湿疹、脚癣。古贲,即牡砺,一名砺蛤,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浙江称蛎黄,北方称海蛎子,属贝壳动物,形如淡菜;肉鲜美,营养丰富。牡砺壳含碳酸钙、磷酸钙、硅酸等。这种食法是先将槟榔鲜果切成小片,取牡砺壳灰浆少许放在蒌叶上,裹住槟榔片放入口里慢慢咀嚼;嚼时口沫变成红色,然后吐掉口沫而细啖其汁,愈嚼愈发津津有味,直至脸热潮红,谓之“醉槟榔”。槟榔瘾大的妇女再配上少量烟叶同嚼,则香辣如喝烈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疬,去胸中恶气。” 现代医学认为,蒌叶的药用功效,亦有下气温中、破痰散积,治疗咳逆上气、心腹虫痛等,与槟榔的消谷逐水,除痰驱虫的作用近似。蒌叶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所含的蒌叶酚。至于加上牡蛎灰食用,可能是由于蒌叶味辛,刺激性较强,而槟榔味涩而苦,牡蛎壳烧灰后具有碱性,可起一定的中和作用。以蒌叶、牡蛎壳灰伴和嚼食槟榔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海南、台湾、云南、广东等地,以及越南等北回归线所经过的亚热带国家或地区。不过,嚼食这种槟榔,常流出暗红色汁液,久食令人牙齿发黑,这就是“黑齿”习俗的由来。 在我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还有使用荖叶(见下图)、石灰裹食槟榔的。荖叶,也有人称之为蒟酱,与蒌叶同为胡椒科胡椒属,为常绿性攀缘性草本植物,常与槟榔、石灰等一同咀嚼。所谓荖叶,主要指雄性荖藤之叶,它含丁香酚等酚类化合物为抗突变剂,可抗烟草致癌性,其中的抗癌物质可抑制曲菌生长与黄曲毒素产生;荖花,则指雌性荖藤的花穗;荖藤,香、辛,具有清凉作用,对槟榔有佐味功能,常用会使牙齿变黑,食用过多会降低食欲及人体功能。石灰主要成份是碳酸钙,与槟榔共同使用时可使口腔环境变成碱性,而在碱性环境中,槟榔中的某些成份会释放出游离基,可能引起细胞变性。 用荖叶、石灰伴和槟榔的嚼食,普遍的吃法约有两种:一种是将槟榔鲜果剖开,中间夹上荖花、石灰与其它佐料;另一种是将荖叶涂上石灰再包上槟榔鲜果但不加荖花。在太平洋中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民众常将尚未成熟的槟榔鲜果剖开,往里装上石灰,再用荖叶包裹咀嚼,而居住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则喜欢嚼食已经成熟的槟榔鲜果,均加石灰,但可加或不加荖叶;在印度,嚼食者除使用荖叶、石灰外,同时还要加食少量烟草。英国人皮尔斯·莫尔·爱德在其旅游文学作品《蜂蜜与尘土》中写道:“槟榔(印度语称帕安)是棕榈科植物槟榔树的果实,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咀嚼槟榔都是一种最受人们欢迎的消遣活动。人们常常把槟榔果连同有胡椒味道的槟榔叶或者烟叶,一起放进嘴里咀嚼,很多人还会撒一些石灰粉在上面。这种石灰粉是将珊瑚放在烧得很旺的篝火上烧几天后得到的一种含碱的残渣。”“有胡椒味道的槟榔叶”,即指蒌叶或荖叶。 在我国台湾,嚼食者常取荖叶的果实或地下茎夹在剖开的槟榔鲜果中,然后再在外面包裹其叶来嚼食。另外,添加不同调味品如甘草、参叶、肉桂、白豆冠、茴香子、丁香、饴糖等物嚼食槟榔者亦大有人在。明代琼州诗人王佐《咏槟榔》诗句说:“绿玉嚼来风味别,红潮登颊日华匀。心含湛露滋寒齿,色转丹脂己上唇。”绿玉便是比喻鲜嫩的槟榔绿果。 干果之食槟榔干果分未薰干果(青果)和薰制干果(薰果)两种。 槟榔青果系将鲜果采摘后煮制或阴干,台湾、海南等地亦有称为“青仔”的。青果常见的吃法,是选取干燥而嫩小的槟榔果,用刀切成若干瓣,然后每瓣槟榔配上一片荖叶,涂上一层熟石灰或牡蛎壳灰,卷成一束后放进嘴里咀嚼,瘾大者还会配上适量的烟叶。 不过,似乎也有不用荖叶石灰的嚼法。如南北朝时,南齐萧嶷有嗜槟榔癖,他临终前对两个儿子交待自己的身后之事,要求为其治丧“三日施灵,唯香火、盘水、盂饭、酒脯、槟榔而已。”(《南齐书》)遗言中并未提及荖叶、石灰等添加物。同时期的任昉,其父也嗜好槟榔,临终前,任昉剖开槟榔百余口,打算挑选几片较好的让其最后嚼上一口,书上亦未说到要用荖叶石灰助食。《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里写尤二姐与贾琏幽会时曾以槟榔助兴:“二姐低了头,只含笑不理。贾琏……便搭讪着往腰里摸了摸,说道:‘槟榔荷包也忘记了带了来,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二姐道:‘槟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槟榔从来不给人吃。’贾琏便笑着欲近身来拿。二姐怕人看见不雅,便连忙一笑,撂了过来。贾琏接在手中,都倒了出来,拣了半块吃剩下的撂在口中吃了,又将剩下的都揣了起来。”如果槟榔中掺有蛎灰、扶留藤,既不便放入荷包携带,贾琏也无法“都倒了出来”并接着吃尤二姐“剩下的”。 槟榔薰果,是指将鲜果煮熟后,再用湿材慢火烟薰焙干,这种薰果相对较耐收藏,又有一种独特的薰烟味。所谓湖南槟榔,便是将这种薰果再加以精心制作而成的。早期通常的制法,是将槟榔薰果水发后(有的还用酒、糖精浸泡),再把“个子”或对切成两半(当地称对开),或切成三片(三开),或一分为四(四开),然后,有的在槟榔外表涂上用石灰加糖熬成的浆液,制成“石灰槟榔”(所谓荤食法);有的则只在食时点上用石灰与饴糖调制而成的“卤水”,再加点桂子油、薄荷一类的香料(所谓素食法)。发展至现在,湖南地方生产的精制槟榔薰果,大多在传统食法的基础上,还有加上芝麻、可可、葡萄、奶油的,以增加风味、改善口感、更具自己的特色。 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