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秋佳节,居贤观全体教职人员 恭祝大家,中秋快乐, 阖家吉祥,福寿康宁。 道教与民俗之中秋节中秋节,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所以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情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过中秋节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我们可以由此理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情感。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可见在起源上,“收获”与“月亮”便构成了“中秋节”的核心要素。但这一节日最初并不固定,汉代在立秋或中秋之日举行敬老、养老仪式,晋代也有中秋赏月之举,但不太普遍。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中秋赏月之盛况可见一斑。中秋节成为重大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联系,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的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到明清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天师施法助唐明皇游月宫《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了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故事,相传唐明皇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明皇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于心中。日后明皇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此后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夜,便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蹈。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轻盈的月光下,人们遥望夜空,可以看到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与桂树,在神奇的想象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些传说仍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有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凝聚起了共同的记忆与感情。道教拜月神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其主要活动是拜月和祭土地神,拜月就是拜月神,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相传此日是太阴星君的生日,此日月亮升起时,道教宫观要设坛祭月,民间或向月亮跪拜,或以木雕月姑为偶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祭之。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收之后,为谢神恩,在拜月的同时,也要祭土地之神。祭月,拜月,赏月,玩月“祭月”是上古的仪式,与对月亮神的崇拜相关,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如果说“祭月”是一种国家的祭祀仪式,“拜月”则更加民间化,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中秋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以超群的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一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却觉得她美丽出众,于是立她为皇后。据说中秋拜月即由此而来。拜月时一般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或对明月或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入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与“祭月”、“拜月”相比,“赏月”、“玩月”则更娱乐化。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宋代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但在民间,中秋则是一个世俗欢愉的节日。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吃月饼、吃芋头、吃鸭子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苏轼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据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在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民间传说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初年,元朝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釆取高压政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抗统治者。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看到里面藏着纸条,于是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月饼:“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人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叙述了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的全过程。上述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汕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不少地区还有吃鸭子的习俗,福建中秋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痩适宜。台湾高雄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国外的“中秋”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风土人情不同,也孕育了独特的、各具风情的中秋习俗。在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明月、芋明月、栗明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在赏月的过程中会举行一些臺会或夜宴,被称为“观月宴”。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时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这种米团子虽然做法简单,但只有中秋佳节才会有。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孩子们还到野外釆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以示迎来幸福。在东京,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集中在东京的明治神宫,观看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日本没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及玉兔捣药的故事,但是有白免在月亮做日本烧饼的说法,古代日本还有传说称中秋时月亮上开满桂花。韩国人将中秋节称为“秋夕”,又名感恩节。秋夕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几天假。过去交通未发达之时,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韩国人中秋节要祭祖,供桌上的供品非常丰盛。在韩国,月饼并不是节日的重头戏,韩国的月饼是“松糕”,做成半月模样或贝壳模样,形状有点像水饺。此外韩国人的中秋餐桌上还有芋头汤、花样串、炖牛腱等时令美味。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到了晚上彩灯齐放。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越南有关于“阿贵登月”的传说。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手拉树根,被带上月宫受罚。另一个关于中秋的传说是,曾经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害人,有人为除害用纸扎了鲤鱼灯镇住了此妖。因此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这也蕴涵着长大后“跳龙门”之意。泰国人在中秋节必吃的水果是柚子,一来中秋节前后正好是柚子最好吃的季节;二来柚子又大又圆,象征“团圆”。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是在中国很少见的。泰国华人华侨过中秋节保留了许多潮汕人的传统。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中秋节期间,都会举行花灯节,组织舞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节不只是一个民俗,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中秋节这个节日中,凝聚了传统中国“天地人”的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表达了中国人对时间、空间与伦理的理解。传统中国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与认识,而中秋节的时间是八月十五,在孟、仲、季“三秋”之中,“仲秋”居中,而中秋节又在“仲秋”的正中间,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首先是一个收获的节日,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一年的辛苦在此时获得了收成,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来说,确实是最值得庆祝的。中秋节又是一个“月亮”的节日,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月球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最大星体,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无法以科学的眼光观测月球,只能驰骋丰富的想象,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传说,便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表达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或空间的观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的是月亮的起源,而曹操《短歌行》中有句云:“明明如月,何时可綴?”则追问月亮的最终归宿。此外月亮的特色,如“阴晴圆缺”的变换,如月光的轻柔、月影的朦胧,也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或背景,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网络配图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中秋节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团圆这一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这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密切相关,传统中国是以家庭、家族为核心构成的,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由内而外”延展而构成的社会,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与西方以个人为核心,在上帝之下众人平等的社会结构不同),这样的社会结构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但也特别强调“和”,也就是团圆——团聚和圆满。在价值层面上,传统中国对“孝”极为重视,这不仅是立家而且是立国之本,“父母在,不远游”是这一原则的一个要求,“四世同堂”则是这一原则的理想化模式,这样在伦理观上,团圆便成了传统中国的一种最高追求,而中秋节则是这一追求在节日上的体现。由于希望团圆,思念故乡与家人的乡愁便成为中秋节特有的一种情结,这方面有不少著名的诗歌,如苏轼《中秋月》中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王建《十五夜望月》中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传唱千年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故乡的深厚情感。从怀念亲人到思念故乡,从思念故乡到心系祖国,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它对内凝聚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感情,形成了对“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对外则对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与风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所蕴涵的观念我们未必能够完全接受,但关于中秋节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在今天,这一节日不仅能够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而且作为一种传统的现代转型,对于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我们应建设一个怎样的现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年起,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秋节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都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居贤观道院联系方式修行交流:刘诚德道长电子邮箱:juxianguan.娴峰彛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涓硅姫鍋忕槴鑳跺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