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2/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江苏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803.html
樊云芳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年入学复旦大学哲学系。年10月,被调入《光明日报》社山西记者站,终于圆了“记者梦”。其长篇通讯《追求》、新闻特写《飞天凌空》等被作为范文选入大学与中学教科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她深入研究了改革十年中国各大报最有影响的多篇新闻报道,在总结它们的规律后,提出中国新闻要摆脱平面报道的模式,走向“全息摄影”的概念,引起新闻界同行的重视。同时,也与其他记者合作采写了《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全息摄影式”新闻报道。年,其理论著作《中国新闻文体大趋势》和新闻札记《记者梦》同时出版。年年底,获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大概没有哪个文艺爱好者不喜欢读优雅隽永的散文,不喜欢看色彩绚丽的油画,不喜欢听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但我绝没有想到,光明日报的关铭闻,竟能把严肃沉重的政治评论、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集诗歌、散文、油画、交响乐于一身。粮食问题,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历来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至今困扰着全世界;许多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无不是针对农业、农村、农田、农科、农民和粮食,今年2月22日的一号文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退休老记者,虽然一号文件较长、也并不生动形象,但我总要读一读,然而因为不是农业行家,对其中的深意不甚了了,有些甚至也未必读懂了——估计多数非从事农业的读者也不会比我好很多。此时,关铭闻及时给出了深入浅出、又诗意盎然的深度解读,让读者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画面、事例与数据关铭闻解读一号文件,基本上没有用政治术语,而是用一幅幅极具感染力的画面、一个个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一串串无可辩驳的数据。譬如“之一”重点解读的是一号文件“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解读时并不一一列举“举措”本身,却首先反复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而所有的解读,都是运用了画面、事例与数据。譬如为说明“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压舱石”,文章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饥荒抗争史;历代农民起义,无不以荒年为背景;“走西口”“闯关东”,无不由饥饿而驱动!然后放眼世界:粮食安全的阴云,始终笼罩在人类上空。从公元元年到十八世纪,欧洲共发生饥荒余次。年,仅仅一场土豆枯萎病的肆虐,就导致万人迁徙和死亡。而目前,全球共有7.2亿到8.1亿人在饥饿中挣扎。全球仍有55个国家和地区深陷粮食危机。苦于粮荒,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迫于果腹,不少国家兵燹纷起、战火熊熊。接着,继续说明“粮食,是全球博弈的撒手锏”。文章把我国粮食生产的“硬件”与“软件”、“长板”与“短板”,放在了全球竞合的格局下丈量——“中国,只有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只有世界6%的淡水,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中国,粮食年进口量已超过1.5亿吨,占年产量的两成以上,进口粮供养人数接近美国的总人口”。那么,问题旋踵而至:一旦全球供应链出现危机,靠什么来养活这两到三亿人?还说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记录在册的史实:“齐桓公服帛降鲁梁”。又联系到年,新冠疫情爆发,十多个国家“捂紧粮袋子”,甚至把粮食作为向特定国家施压的武器,粮价大幅波动,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而这条波动的粮食链条,足以“搅动”金融安全、“束缚”经济命脉、“捆绑”政治局势……直至把粮食的重要性已讲到入木三分、讲到读者铭心刻骨了,才说了这么一句:“时空坐标之下,‘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判断,何其用心良苦,何等深谋远虑!”——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实际上是点睛之笔:这正是中央一号文件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与用心所在!然后才重点解析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解析,也还是运用了画面、事例与数据。这就使如我之类的大量“农业门外汉”读者,都把“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这是何等高明的解读!二、放软身段,不以“教育者”自居关铭闻解读一号文件,没有一丝一毫居高临下、教育者的口吻,而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犹如与朋友围炉夜话、促膝谈心。据我所知,关铭闻是“光明文”的谐音,其身份相当于光明日报评论员,所写所评的都是重大主题。中央一号文件当然是重中之重,是全国从上到下必须要执行的,如果作为党报评论员的关铭闻居高临下,把“解读”写得“刚性”十足,也无可指责。但这次关铭闻放软了身段,不以“教育者”自居,而以读者“朋友”的身份出现,邀读者谈心,与读者切磋,为读者提供各种有据可查的图片、史实与数据,这反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提高了信任度,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了文章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铭闻的这种姿态,这种文风,可能比写得“刚性”十足更令读者入脑入心。又想起近期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面有一位女主人公郑娟,其内心极其强大,外表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其柔软——这里面有辩证法:正因为其内心足够强大,所以对外就不必要处处逞强。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如此:既然我们的决策有足够的依据,那就不需要动辄“上纲上线”,只需要心平气和地摆出那些依据,便可让读者自觉自愿接受,并认真去执行了。我真诚地为关铭闻放软身段点赞!三、诗一般的语言关铭闻解读一号文件,用的是诗一般的语言,整篇解读,诗意盎然,独树一帜。请看:“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是民族复兴的砝码;“粮食,是安民之本、是稳市之要、是备荒之策、是恤农之法;“粮食,是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的底气,更是全球博弈的杠杆!”一系列排比句,一系列贴切的比喻,犹如一串串温润如玉的珍珠,犹如一朵朵洋溢着清香的莲花——硬是把“刚性”的内容,化作了富有节奏感的、抒情的诗句。再请看“之二”中的开篇(“之二”着重解读一号文件中的“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南国的原野:犁铧翻起新泥,山峦芳草萋萋;“这是北国的大地:麦苗刚刚泛青,河溪春水汤汤。“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瞧!旋耕机从沃野上隆隆开过,插秧机栽下一行行新绿,喷灌滴灌设施在原隰上画出一道道丰收的彩虹。这是刚刚收获‘十八连丰’的中国,这是迎来新一轮春耕的中国。”文采飞扬,画面优美,这不是诗是什么?“有了人才的力量,以色列才以高效农业名扬世界;有了人才的力量,在丹麦,农业才成为富有的代名词;有了人才的力量,在德国,一系列农业‘黑科技’才找到用武之地。”“把‘科技’与‘农业’摆在一起,我们脑中会浮现出什么?会浮现出袁隆平田垄抱禾的身影——是他让育种术变成中国粮、让中国粮装满中国碗;会浮现出林占熺窑洞种菇的画面——是他用技术牵起山海情、将希望种进西海固;会想起‘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的胡树文,‘让所有人都吃上白面馍’的郭天财……”解读“之二”就是用这样火一般的诗句,热情讴歌了中国农业科学家群体,讴歌了数以千万的农技推广人,讴歌了素质提升后的亿万“新农人”“田秀才”“活财神”——正是他们,凝聚了中国农业最基础、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再看“之三”中如何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乡村要振兴这道“时代课题”(“之三”着重解读一号文件中的“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把土地潜力挖出来!“在宁夏吴忠,来自福建的科技团队顶着灼灼烈日、冒着冽冽寒风,持续着一场别人无法想象的土壤改良试验。“正是经历了无数次改良试验的失败与成功,漠漠荒原终于成为万顷良田。“我们把关键技术拿下来!“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取得突破时,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提问:‘海水稻有什么意义?’“‘多养活一亿人!’有人用袁老的原话回答。“小小的种子,蕴有乾坤万象;庞大的机械,涵藏毫发精密。从“漫山撒种”到设施农业,从“大水大肥”到测土配方,从“刀耕火种”到卫星收割……我们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赋予农业生产巨大的爆发力!“我们把产业链条补起来!“农业的产业链条延长了,农业的价值内涵多元了,农业的发展路径拓宽了……今天农业提供给人们的,是作物产出,是生活方式,更是美的享受。”这一类的语言与文学描写,在3篇“解读”中比比皆是。我想把佳句摘出来,结果几乎要把全文都摘下来。上面摘的只是凤毛麟角。这3篇“解读”的文笔实在是太美了,美到令人心醉,美到令我放不下来。四、光明日报的“光明特色”关铭闻解读一号文件,使光明日报的“光明特色”得到提升与扩展。什么是“光明特色”?科、教、文。科教文是光明日报的传统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光明日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有自己熟悉的人群和擅长的报道。而农业、农村,则是极大多数光明日报编辑、记者所不甚了解、不大在行的,说直点,农业报道历来是光明日报的短板。但从“说说我家的小康生活”开始,光明日报的触角正在向中国这个最广袤、也是相对最缺乏“文化”的领域坚定地推进,从一个农民家庭、一个村、一个镇的脱贫致富,到西海固的长篇调查报告探索乡村振兴的6个“提升”,到年终报告《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到颇具影响力的连续报道《消失的大黄鱼又回来了》,到这3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应该说,这三篇“解读”对光明日报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它们标志着光明日报的“光明特色”已经得到了提升与扩展。我在写这篇简评前与两位参与了写作的记者交谈,他们谈到对粮食问题的研究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了,整个调研组学习了邓拓的《中国饥荒史》、陈云的论粮食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上的各种变迁与数据、欧洲历史上几次大的粮荒……还采访了国内十来位顶级农业专家,总之,是做了大量的准备。也就是说,光明日报现在已经有一批优秀记者从文化的角度,在研究农业、农业科技并逐步深入,这3篇“解读”的不凡水平与所涉及的纵深度也已说明了这一点。关铭闻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来源:中国记者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