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冠果,一度得宠,举国种之。也一度失宠,被连根刨掉。它承载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暗示和影射。如今,它回归到了常态,稳健平静,并且以至尊的气度和坚韧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该有一把年纪了吧——那棵古树虬枝错落,怪影参差。远看,若赤脚老龙盘踞树干;近观,又似黑鳞巨蟒翘首云端。有道是:谁将黑墨洒树梢,疑似群鸦落树顶。——用施耐庵的语言描述那棵树也许最接近准确了。冷风嗖嗖地割着面,刘书田禁不住缩了缩脖子,然后弯腰用镐头刨出地里半截白萝卜,扔进筐里。他直起腰,觑了一眼那棵古树,把镐头戳在墙角。

刘段寨被彻底遗忘了。如果不是那棵古树,没人会把刘段寨当回事的。——因为,它不过是华北大平原上一个点儿,没有轰动一时的新闻发生。经过的人,不会留意。不经过的人,就更不会留意了。

刘段寨现有一百一十九户人家,四百九十五口人。其他活物,诸如鸡鸭猪狗驴马牛羊之类,没人数过,估计要比人口多得多。地呢,九百七十七亩,种啥长啥。啥也不种,就长草。疯长。虽说地不算活物,但所有活物都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呢。

树,也是地里长出的活物。村民刘书田家那棵古树,树龄超过二百年了。此树年年开花,年年结果。刘书田不知其何树,刘书田问爸爸,爸爸摇摇头。问爷爷,当时一脸皱纹,眼皮耷拉,一张嘴巴就露出只剩下一颗牙齿的爷爷正在眯眼看树上一只鸟,爷爷呜噜了一句,刘书田却没听清。刘书田的爷爷活了八十三岁,临咽气前指了指那棵树,呜噜呜噜又说了几句,可是刘书田还是没听清楚。或许,不是刘书田没听清楚,而是爷爷压根儿就说不清楚呢。

后来,县里招商引资,刘书田打死都不会想到这事跟土里刨食的自己搭上什么关系。随着一个叫李高英的老板落户刘段寨村西,刘书田和那棵古树的命运也就彻底改变了。

李高英是一位专门从事文冠果种植的企业家,生产经营的“华耀”文冠果油和文冠果茶,近年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声名鹊起。李高英的文冠果种植基地——润升生态园离刘书田家仅仅九百米。刘书田到李高英的润升生态园打工时才知晓,自己家的那棵古树叫文冠果。因为润升生态园里种的那些树,开的花,结的果,跟他家里那棵一模一样。

县林业局来专家鉴定,果然是文冠果。

之前,刘书田家的厨房排烟口正对着那棵古树,长年累月把树干熏得乌黑乌黑了。专家建议,对此树要采取保护措施,厨房排烟口要移走,树体要用木栅栏围起来,要定期给它施肥浇水。刘书田瞪大眼睛听得仔细,日后对这棵古树照料得也格外仔细。

那些老房子破败了,还可以重修,可这棵古树要是没了,却是无法复制的。事实上,对这棵古树李高英比刘书田还上心。他隔三差五就过来看看,也不言语。心里想什么呢?无人知。

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去看了那棵古树。

村路,七拐八拐,把我们懵懵懂懂地引向了刘书田家,引向了那棵树。那棵树的树干表皮坚硬无比,如钢赛铁。树干并不通直,先左旋后右旋,然后左右摇摆着直直向上,再分成三个杈子,一个杈子向着东南,一个杈子向着东北,一个杈子向着西南,在空中的某个部位又收拢了,向着一起聚集,然后又各自随意地抛出弧线。黑色的已经炸裂了的果子挂在树梢,在瑟瑟的风中,显得有些冷清。其中一段侧枝已经干枯了,一只僵死的蝉趴在上面,与时间融入一体了。

此树谁人栽?据说,刘大观也。当然,尚须进一步考证。刘大观何人?清代诗人、学者,曾任山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长),兼任晋、陕、豫三省盐务官。刘大观的出生地距此十公里,谓之邱北镇。刘大观退休后,客居济源,纂修《济源县志》。相当于县志主编吧。

刘大观一生敬仰段干木。段干木又是谁?——段干木是战国著名贤士,才华横溢,但一生却从不为官。段干木本名李克,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他本人出生于山西运城安邑镇,但他的故里(老家,祖籍)是今天的河北邱县刘段寨。此说确凿是有物证的。据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在郝段寨(后又分出刘段寨)一座废弃寺庙的东墙里发现了一块碑,碑上刻着五个字:段干木故里。

当时,段干木的许多同学都出任了魏国的高官,只有他是个闲人。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极力向魏文候推举段干木做宰相。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访,段干木遵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跑,避之。

魏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魏文侯的举动感动了段干木,后得以相见。二人彻夜长谈“立倦而不敢息”。所谈均为国家大政方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期间,车夫不解,问其故,魏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后来,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魏文侯在位五十余年,首霸中原,开创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的辅佐安邦有很大关系。段干木原是驴马交易市场上经纪人,后求学拜师子夏。子夏是谁?孔子的学生,也就是说段干木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许,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段干木是一个另类了。

刘大观从段干木的出生地移植来一棵文冠果栽于此地,一定是另有原因,别具深意的。或者是惺惺相惜,或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中另类风景的尊重,或者是什么其他原因。

树,承载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敬仰和怀念。

树,承载着久远年代里的故事和传说。

文冠果,因其果皮在欲裂未裂之时,三瓣或四瓣的外形酷似旧时文官的官帽,故而得名。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文冠果有“北方油茶”之称,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产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它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深长,侧根发达。作为食用油,文冠果油的品质甚好,常温下油品清亮,淡黄色,透明,无杂质,气味芳香。

著名蒙医池松泉被誉为“文冠果郎中”。他有六代行医经验,医术在内蒙古草原及晋北、辽西等北方地区闻名遐迩。他炮制的多味蒙药,劲儿猛,威力强,效果好。其中的秘密之一,就是将文冠果油的某些成分巧妙入药了。

文冠果专家乔洪志告诉我,文冠油有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他说,文冠果油是目前已知主要食用油中唯一含有神经酸的油脂。就此而言,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甚至橄榄油都不能同文冠果油相比。神经酸是什么东西?我问乔洪志。他说,神经酸是能够改善血液微循环的东西,通络化栓,可消减血管内的各种栓子,具有恢复神经末梢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功能,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生。还能提高记忆力,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使其更聪明。我与乔洪志相识多年,在我印象中,他面部两侧原有一些密密密麻麻的褐色斑点了。我忽然注意到,褐色斑点怎么少多了呢?乔洪志说,这就是文冠果油的功效了。我笑了,说,看来神经酸真是个好东西。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颜六色的票证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票证承载着生活的风风雨雨,印记着老百姓的辛酸与无奈。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卖肉要肉票……甚至,买火柴也要票。食用油凭油票每人每月只供应四两。这点油当然是不够吃了。不够吃怎么办?买肉炼油来补充。肉也是需要凭票供应的——每人每月半斤。于是,肥膘肉成了那个年代最抢手的肉。肥膘肉以指论等级。一指膘的肉最差;二指膘的中下等;三指膘的,算是中等;四指膘的,算是好肉;一巴掌宽的肥膘肉,那才是最好的肉呢。如果谁家能买到这样的肉,全家人会兴奋很多天。

肥膘肉炼油,那感觉一个字:美。

“美”字的构成是“羊”和“大”。羊大为美。实际上,大就是肥。肥者,脂多也。脂多者,油大也。长期以来,中国人饮食以多放油为味美,以多放油为慷慨。可是,当无油可放时,整个社会就变得相当糟糕了。

其实,食用油就是脂肪。什么东西适合榨油,什么东西不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脂肪含量。最初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被称为“膏”或“脂”。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的注释中有:“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也就是说,牛羊油称为脂,所以美玉得名羊脂白玉,猪油称为膏。

植物油的出现跟后来的人口增多有很大关系。北魏的《齐民要术》记录了五种油料作物:芝麻、大麻、芜菁、荏子和乌桕。宋代则增加了红蓝花、苍耳子、杏仁、桐子、油菜籽和大豆。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茶子,即油茶籽——“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猪脂,甚美。其枯可种火及毒鱼用。”石是早先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五百斤,现在很少用了。除油茶籽外,《天工开物》还增加了萝卜子、白菜子、苏麻、苋菜子、蓖麻子、冬青子和樟树子可用于榨油。清代又增加了向日葵和花生。而榨油的作物,用得最多的是芝麻、大豆、油菜籽和花生。

在我国北方农村,老百姓食用油主要还是猪油。猪油,民间又称“荤油”、“大油”。有作家写道:“它是那么美味,它雪白,凝固而微微动荡。它几乎涵盖过全中国,基本上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油。它穷一油之力,与品种繁多的植物油们抗衡。”中国旧式家庭中,几乎家家都有猪油罐。

猪油罐中猪油的多少,是一个家庭日子过得是否富足的标志。

我父亲是个木匠,常外出做工(那时,还没有“打工”这个词)。临出门前,母亲总要往一个玻璃罐头瓶子里装两勺猪油,外加一瓶炒盐豆,给父亲带上。母亲说,干木匠活儿耗力气,光吃窝头啃咸菜疙瘩不行。父亲埋头整理着锛凿斧锯,不言语。

我在旁边看着那玻璃罐头瓶子里的白生生的猪油,馋涎欲滴。那时饥肠辘辘的我,只有七八岁。母亲便将猪油中的油滋了(油渣)剜出几粒,放进我的嘴里。我咂吧着,啊呀呀!那实在是人间最美最美的美味啊!

说起来可笑,幼年时,我除了知道猪油是食用油外,根本不知道还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和胡麻油,更不要说茶油和文冠果油了。

事实上,食用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产什么油吃什么油,当地土著的油料作物左右着人们的吃油习惯。东北人除了吃猪油,吃得多的便是大豆油了。大豆是一种原产我国的农作物,全世界的大豆都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它在中国种了五千年,极其普遍。随着满清对东北的开禁,“闯关东”好汉们把大豆的种子带到了关外,于是,黑土地上“遍地都是大豆高粱”。山东、河南、河北人多半吃花生油。安徽、浙江、四川、重庆、江苏人主要吃菜籽油。

湖南、江西、贵州和广西等地的人吃茶油多些。而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处,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那一带山林产品丰富,也盛产茶油。土家、苗、侗人主要是吃茶油。

油是动力之源,能量之本。过有品质的生活,吃有品质的油,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了。然而,文冠果油在油品中的确处于至尊的地位,不是寻常人家顿顿可以吃的,如果说吃文冠果油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健康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因为,食用油的问题既关乎个体生命的健康,也关乎民族未来的命运。

古代典籍中,对文冠果的记述多有闪烁。

我的本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文冠果又称文光果。云:“性甘平,无毒,涸黄水与血栓。肉味如栗,益气,润五脏,安神养血生肌,久服轻健,百年不老。树枝煎熬膏药,祛风湿,强筋骨。”

明代陈吴子(又名扶摇)所著《花镜》中载:“文冠果,树高丈余,皮粗多砢,木理甚细,叶似榆而尖长,周围锯齿纹深,春开小百花成穗,每瓣中微凹,有细红筋贯之,子大如指顶,去皮而其仁甚清美。如每日常浇水或雨水多,则实成者多,若遇旱年,则实秕,小而无成矣。”在书中,陈吴子对文冠果的果实形态及其内部构造也作了详尽的描述,他写道:“蒂下有小青托,落花结实大者如拳,实中无隔,间以白膜,仁与马槟榔无二,裹以白软皮。”

无法绕开徐光启。他在《农政全书》写道:“文冠果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余,叶似榆叶而狭小又似茱萸叶而细长。花开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至五寸。结实状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叶微淡,又似米面,叶甘可食。其花瓣甜,其叶微苦。”

旧时,北方寺庙院落里常广植文冠果。这是因为,在蒙古喇嘛教中,视文冠果为神树。寺庙里的喇嘛用文冠果油点长明灯,以示佛光普照,神灯长明。文冠果油燃劲儿足,燃烧充分,灯光明亮,可长燃不灭。且油烟小,不熏神像,异常干净。作为食用油,它还是喇嘛、道长、方丈等高级僧侣的专用品。

——笃!——笃!——笃!寺庙里,小和尚手拿木棒敲击的木鱼,也是用文冠果木制成的。文冠果木鱼声音浑厚,不脆,不尖,不刁,不软,能抚慰内心的冲动和不安。正是求佛者内心所需要的。

北方农村,老人的烟袋杆也有用文冠果木制作的。严冬季节,老人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叼着长杆烟袋,吧唧吧唧吸上几口,在烟雾缭绕中,拉着家长里短。舒坦。

早年间,乡间用文冠果木制成木老虎玩具更是常见。一根红头绳,一端系在木老虎的脖子上,另一端系在小娃娃的腰上。据说,文冠果木老虎有驱鬼辟邪的功能。小娃娃如有头痛发烧的情况,就将小老虎放锅里用水煮,煮过的水再给小娃娃喝下去,不消两个时辰,就会退烧头痛减轻。也许,这就是民间对文冠果药用价值的朴素认识吧。

文冠果的名字吉祥,有官运亨通的寓意。晋西北,农家喜欢把文冠果栽在窑洞的脑畔上,秋季,文冠果的果实成熟时,果子就会落下来——讨个“文官入院了”“文曲星降临了”的好彩头。

在古代文官制度中,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官袍是有规矩的。依据什么呢?——按照文冠果开花变色的次序穿袍,以此区分官阶的大小。《笤溪渔隐丛》记载:“貢士举院,其地栖广勇故营地,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花枯经年,及更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

宋代,文官着袍,等级最低的着白袍,次着绿袍,再着红袍,官阶最大的才着紫袍。可见,当时文官穿袍的等级正是依据文冠果花色的变化而晋级的。

——白绿红紫——次序一点不能乱。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青喜欢文冠果,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几乎人人皆知。

江青之所以对文冠果情有独钟,是缘于金日成赠送的文冠果果仁,她食用后就喜欢上了。从此,她的身边常备一个果盒,里面装的多半都是炒熟的文冠果果仁。她时不时拣出几粒,放进嘴里。嚼。嚼嚼。再嚼嚼。

一时间,文冠果与政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当时的林业部当然要讲政治。经专家论证后,很快选择不同干旱和半干旱条件的地区陕北志丹、辽西建平、内蒙古赤峰培育种植。此外,河北张家口地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温水流域、新疆石河子、山东济宁和莱芜及黑龙江西部地区也引种成功。全国种植文冠果面积最大的一片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有十几万亩。翁牛特旗的北大庙有一棵三百年的文冠果古树,至今枝繁叶茂,每年都产果实二三十公斤。据说,最初是庙里的喇嘛种植的。赤峰的古树专家张书理曾用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