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槟榔成了定情物?这还得从槟榔的吃法说起 ●《月光光》里的“摘槟榔”,在广东人的生活中,曾经是怎样的文化符号? 赵立涛 除却“茶”等功能,槟榔还扮演着“定情信物”“聘果”等角色 对此,屈大均介绍得很详细:“凡食槟榔,必以蒌叶为佐……蒌与槟榔,有夫妇相须之义,故粤人以为聘果”原来,古人吃槟榔,必须以蒌叶为佐料,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恰巧象征了夫妻二人的亲密关系以槟榔为定情物和聘果,正是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槟榔的内涵也因而更加丰富 从中,我们可窥见到槟榔演变为“茶”的清晰脉络“闽广”地区夏天溽热无比,而槟榔恰好有“去瘴”的功效,向客人献槟榔,以抵御瘴气,顺理成章;而在寒冷的冬季,“闽广”没有东北的槟榔挑选火炕,只好另外寻找避寒良方,于是槟榔登场,正如广东谚语所说:“素馨避暑,槟榔避寒”槟榔最初是作为一种“去瘴”“避寒”之物出现的,随着历史的演变,槟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成为人际交往中一种重要道具 求婚时,男方把槟榔送女方家,女方接受或退回就表示同意与否在雷州,女方接受槟榔后有种说法,叫“吃了人家的槟榔”,委婉地表达了女方的态度“男送槟榔,女受之,即私焉,谓之牵手”(《诸罗县志·风土志·番俗》)屈大均《广东新语》说:“聘妇者施金染绛以充筐实,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槟榔,成了定情物 在广东民谣里,也常见槟榔的影子广为传唱的《月光光》中,一句“年卅晚,摘槟榔”,已足见食槟榔风俗曾经在广东的普及程度只槟榔挑选是,如今民俗渐变,人们在传唱着优美的《月光光》的时候,已经意识不到“摘槟榔”在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属于怎么样的文化符号 但人们嚼槟榔的意义似乎并不仅只于此,因为人们并不是在得病时才嚼槟榔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槟榔’与‘宾’‘郎’谐音,宾与郎皆贵客之称”一语道破了“槟榔”与“宾郎”之间的关系 早在西晋时期,植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说:“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可见,槟榔在交广,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应该是待客的主要道具明末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干脆把槟榔等同于茶,称广东人最重视槟榔,把槟榔当成礼果,款待客人时必定先端上来 “缘分” 更有趣的是,槟榔还是化解槟榔是什么矛盾的媒介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有斗者,甲献槟榔,则乙怒立解”清朝张湄曾经写过一首诗,专门夸赞槟榔这种功效,“睚眦小忿久难忘,牙角频争雀鼠伤一抹腮红还旧好,解纷惟有送槟榔”此时,槟榔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礼”的文化符号,意味绵长 800多年前,广州 ●《月光光》哪一个版本,更具广东文化符号的表征? 在潮州等地方,除了向客人献上槟榔,还有橘子“槟榔大橘”谐音为“宾郎大吉”,成为致意、吉祥的一种象征在广州,槟榔甚至被当作福佑安康的吉祥物 “槟榔”一词来源于印尼语,原产于马来西亚,在中国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皆有种植槟榔是作为一种草药来治病的,如明朝学者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说:“闽广人常服槟榔,云能祛瘴”槟榔怎么做好吃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槟榔有四种功效,一是醒能使之醉,二是醉能使之醒,三是饥能使之饱,四是饱能使之饥李时珍则概括为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赵立涛 亚运开幕式似乎将《月光光》推向了世界,据说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收集到的“广府版”《月光光》有35个之多但不管这首民谣有多少个版本,多少种变体,在“定情信物”和“聘果”的意义上,有这样一个版本,更具广东文化符号的表征:“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娶二娘,二娘头发未曾长再过几年梳大髻,嘀嘀打打娶返归”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月光光》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大家都嚼着槟榔,两颊绯红,面带喜色,如醉酒一般,时人称“宁不食饭,唯嗜槟榔”这便是当年广州嚼槟榔适宜什么季节槟榔的胜景,记载在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里 呈献槟榔,成为待客时必不可少的礼节一旦这种礼节缺失,就是不尊重人,不给客人面子,“不设槟榔,便称简慢”,严重者会惹怒客人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